声音片段
按此样音下单
在《电影剪辑技巧》这本书中,作者说:“汇编影片作为把第一手历史记录材料加以戏剧化的一种手法,具有巨大的潜力。”他在肯定汇编性纪录片的艺术表现能力的同时,也告诫我们“在通过剪辑和讲解,使新闻片的镜头戏剧化的过程中,那些或多或少不太起作用的镜头,可以被解释成另外的意思,记录片后期制作配音阶段也是个关键环节,因此这个手法可以用来篡改历史事件,因为那些镜头只是在选择和剪辑过程中才获得它们主要的意义。”这是一个危险。那么,汇编性纪录片的创作者们本着什么样的取材标准并最终给人们留下真实的印象,才能避免上述的危险呢?我想有这样几个要素:
(一)关于文献性和文献感
衡量一部汇编纪录片是否成功主要有两个标准:一是内容上的文献性,二是表达上的文献感。所谓内容上的文献性,即是说文献材料要占相当的比重,并同时具有权威性(独家的、难以公开的、带有揭秘性的)价值。它包括:文字、文件、图片和声像资料。目前看来,此种叙述技巧尚未在其他片中得到圆满应用,应该成为汇编纪录片的美学风格,也就是用文献材料留给后人的整体印象—历史感。
(二)关于创作态度和表达方法
历史是沉重而又深邃的,一旦我们深入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这些历史人物,我们就不得不用我们的头脑进行深刻的思考。不能只对我们掌握的材料进行简单说明和主观提升,并对己经命题的现象进行罗列。我们可能无法摆脱用今人的眼光看待过去的人和事,但是,我们必须设法把我们片中的主人公的思想、言行、性格归入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中,加以剖析和提炼,即便难以作出答案……。在真理面前我们总会有一定的历史局限,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但是作为创作者,如果具备了对待历史的一种诚实态度,自然就会得到后人的谅解。应该有勇气连同我们自己今天的思想,也一起打上历史的烙印。
(三)关于展示与揭示的关系
在文献材料的使用上,我们应注意把握展示与揭示的关系,既要明白无误,又能经得起历史推敲:如果采用统一于单一主题 (定论)的方法,换言之,论点与论据之间是一种简单明了的关系,结论是众所周知又显而易见的话,那么所使用的材料就停留在展示的层面,不会产生歧义。如果采用主题倾向(结论)与材料(论据)相互渗透的方法,材料与立意之间不是强行过渡,结论是隐蔽、暗示性的话,反而会加重观众的思考,进入揭示范畴。说到底,展示是在说明“什么样”,而揭示是在挖掘“为什么会这样”。对人物揭示得越多,观众离人物的感觉也就越近,就越能体会和理解作者的用意。如果前后材料的使用是平行的关系,就只具有展示的功能;如果是递进的关系,就起到揭示的作用。展示的是信息,揭示的是意义。可以说,展示是一种途径,而揭示才是目的。要体现出纪录片的美学风格那么在影视后期制作上要进行配音合成。经过影片适当的剪辑和调整就是一部好的影片。